世界企业家:“如果可以没有任何限制地到一个地方度假,您最愿意选择哪个岛?”这不是一个旅游意向调查,而是职业生涯规划的一个最平常的测评。
“第一次就业调查”的结果表明:33.2%的人是“先就业后择业”,三分之一以上的人把第一份工作当成职业的跳板,而16.3%的人“没有太多 考虑”,是跟着感觉走选择了第一份工作。大学生就业后1年内,有一半的人换了工作;两年内,有近四分之三的人跳了槽。而且,在寻找第一份工作时,有 24.6%的人完全没有考虑过职业规划问题,66.8%的人考虑过但不全面,只有8.6%的人比较充分地考虑了职业规划问题。 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为工作而忙碌的人越来越多——跳槽的多了,但是对自己的工作不满意的人也多了。但是,真正能理智地给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 划的人却很少。正如一位职业生涯资深规划师所说:“许多人在失业、就业压力下,‘找到工作就行’成为最高指导原则,盲目就业。经过很长一段时间后,发现自 己在学校所学的专业和正在从事的工作没有什么交集,而自己的兴趣和所学专业、正在从事的工作也没有交集。” 从一个实事中找到另一个实事 那么到底什么是职业生涯规划呢?资深职业生涯规划师周伦女士说:“就是从一个实事中找到另一个实事。”也就是根据求职人员自身的人格、兴趣、掌 握知识等多方面的特点,找到求职人员真正适合从事的职业。 这似乎并没有什么特别。“但是,就是这么一个看起来简单的过程,很多求职者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却无法找到自己真正适合的是什么”。 周伦讲述了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一位出版商非常痛苦地找到周伦,他不知道自己今后将如何发展。当规划师问他最擅长的是什么时,他想了半天仍然回 答自己擅长的是:出版、发行。“很多求职者没有弄清楚自己的兴趣和自己曾经从事的职业之间的关系。”周伦说。 周伦介绍说,一次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通常分为8步:导入职业生涯规划理念、自我评估(兴趣和人格评估)、自我探索、职业调查与分析、职业生涯计 划、职业准备、成功工作、反馈调查。 其中,关键的步骤是自我评估和自我探索,“因为,只有清楚地认识自己才能作出合适的职业生涯规划。”这其中的关键是弄清楚Being(我是谁) 和Having(我有什么)的问题。为了分清“我是”和“我有”的关系,资深职业规划师杨开用简单的两个圆进行了解释。 人们出生的时候就是一个“圆”:“我是”。随着自己慢慢长大,“我是”这个“圆”旁边又慢慢地发展出了一个“圆”,这个“圆”包含了“性别期 待”、“家庭期待”和“文化期待”,这个“圆”是“我有”。随着继续长大、教育程度不断加深,通常,“我是”和“我有”两个“圆”的距离越来越远。 很多人找工作时更多地考虑的是“我有”这个“圆”,渐渐忽略了“我是”,这样的工作并不真正是适合自己的。 其实,职业生涯规划的任务就是给求职者找到“我是”这个“圆”。尽可能地找到“我是”和“我有”的交集,找到两方面的连接。 第一份工作对我们的职业生涯到底有多大的影响? “女怕嫁错郎,男怕入错行”,古谚人人会说,但对此进行深入思考的人有几多? 初入职场,人生的选择往往是被动的。为了解决就业问题,能够尽快适应环境,大多数毕业生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只要有公司要,不管是否适合自己都匆 匆答应。这种“先就业,后择业”的状态在近两年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尤其突出,尽管所获得的并不是自己最满意的工作,但是迫于就业压力还是被动地接受了它,并 往往将第一份工作当成进入职场的跳板。 据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北森测评网与新浪网策划的“第一次就业调查”结果显示:半数人第一次选择工作时是盲目的,有33.2% 的人是“先就业后择业”,而16.3%的人“没有太多考虑”就跟着感觉走选择了第一份工作(见图一)。但从职业发展的角度看,正确的职业选择应该根据自己 的兴趣爱好和未来发展来决定,调查中只有11.1%的人根据兴趣爱好、6.4%根据未来发展进行选择,也许正因为如此盲目,才难以找到适合自己、有长期发 展空间的岗位,调查统计发现大学生就业后的1年内流失率高达50%,两年内的流失率接近四分之三(见图二),这实在是一个惊人的数字,同时,导致越来越多 的用人单位不敢录用刚毕业的大学生。他们抱怨说,毕业生们随意违约,频频跳槽,有的干脆不辞而别,这实际上是一种缺乏诚信的表现,往往给招聘企业造成损 失。 90年代后,大学生的择业意识普遍增强,但存在对自己认识不够,对社会及职业了解存在较大的局限性。表现在择业时,一半以上的人认为找工作时遇 到的最大困难是“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因此只能随大流,跟着社会用人的需求来走,因此也难免在毕业半年内是人员流动最大、最不稳定的时期。其次是“不 了解企业用人标准”,占到近五分之一。 针对大学生就业存在的以上问题,北森的职业顾问告诫求职者:踏入社会的第一份工作十分重要,一定要谨慎选择,树立正确的职业发展观。目前毕业生 的就业大的方面可以分为解决生存问题还是解决发展成长问题两部分。如果是生存问题,我们没有什么选择余地,更多的是在能够生存的前提下,找一家对自己锻炼 大的公司;如果是发展问题,就需要认真考虑各方面因素。先就业再择业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北森公司的顾问并不提倡。因为现实中转换一份职业是很难的,一方 面,人们一旦习惯了某种工作状态和职业环境,就会对其产生依赖性(即路径依赖);另一方面,重新做出选择,可能会丧失许多既得的利益,如已有的工作经验、 资源、地位等(即选择的机会成本);再者,上班后,如果面对的是不喜欢的工作,便无法使自己全身心投入,不能为以后的发展积累经验,那么重新找工作也一样 会面临经验不足或不符的现象,同时又浪费了宝贵的时间。所以,大学生求职者应该首先要分析自身条件,其次了解社会及企业的用人要求,再找准自己的职业定 位。 如何选择第一份职业 (一)发现自已的内在需求 美国杜邦公司副总裁卡尔夫说:“在我看来,世界上最大的悲剧莫过于有太多的年轻人从来没有发现自己真正想做什么。想想看,一个人在工作中只能赚 到薪水,其他的一无所获,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啊!”大多数毕业生也是如此,他们不了解自己能做什么,也不知自己真正想做什么。这导致了学生择业的盲目性及 将第一份工作当作进入职场的跳板等现象。那么学生求职者该如何正确面对这个问题呢? 北森的职业顾问建议:沉静下来,认真回顾自己过去的生活、学习经历,了解和分析自己的个性、兴趣和能力,然后思考一下自己的未来,聆听自己的心 声,发现自己内在的需求。这样的沉思可以通过向自已提一些简单问题,如: ――我的梦想是什么? ――我对什么感兴趣?(将所有能够激发你热情的东西列出来) ――我做人和做事的价值观是什么? ――我具有什么样的天赋? 对于那些缺乏自省能力的人,建议可以找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辅导老师咨询或借助职业规划、性向测评等科学的方法来获得指导意见。 (二)了解社会及企业的用人要求 目前大学生在择业时普遍存在认知不足的现象,除自我认知外,对社会的了解也存在着较多的想象成份,对影响择业的因素认识不足,同时对职业的了解 存在着局限性和片面性。毕业生们如何提高自己的择业认识? - 通过学校就业指导中心了解:社会的就业形势、就业环境、就业政策及职业和职业的分类、职业性质、职业地位、职业需求信息、职业报酬条件、职业自然条件、择 业程序和决策方法等。 - 向周围的亲人、朋友或专业人士交流,获取有关职业信息、职业规范等信息。 - 可能通过互联网上人才专业网站、印刷材料等去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 - 向专业的职业顾问咨询 (三)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关注职业发展 选择确定第一份工作,对即将步入社会的毕业生而言,无疑是人生中的一次重大决策。在这种关键时刻,毕业生自然要征求亲朋好友的意见,有的则干脆 把决定权交给父母。实际上,别人的意见要听,但最终的决定还是得由毕业生本人做出。在了解了自己的梦想、个性、能力和兴趣之后,结合不同职业对从业人员的 工作要求和生活习惯的影响,确定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 即将步入职场的天之骄子们,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找寻第一份工作的游戏规则吧:考题是找工作,及格线是找到工作,但要想得到优秀,你必须立足现 实,积极思考,根据自己的特点,找到一份对未来发展有积极作用的“优质股”工作。 为最大程度地避免“入错行”悲剧的发生,找到这份“优质股”工作,你应该将‘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看作自己的第一份工作:分析清楚自己的优 势、劣势,了解透彻自己的行为风格、工作方式,在此基础上确定自己将为之奋斗的行业。这是第一步,也是你职业人生最关键的一步。行业确定后,再在这个行业 内寻找落足点。具体的,听听过来人的建议吧: ――选择企业的大小,不如选择适才适所 ――选择气派的办公室,不如选择良好的企业文化 ――选择钱多钱少,不如选择一技之长 ――选择职业、选择公司,更要选择一位值得追随的老板。(世界企业家) zz from http://biz.bossline.com/?action-viewnews-itemid-1398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