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城新闻
浙江大学中层干部访问新加坡
6月3日,浙江大学中层领导干部代表团抵达新加坡,开始了为期5天的访问行程。本次代表团主要访问新加坡的四所大学,学习新加坡大学先进的大学管理理念和管理经验。
6月5日,来自母校的老师们一行共11人,与浙江大学新加坡校友会近20位校友,在南洋理工大学机械系的Fusion Room进行了一场“久别重逢”的见面会。来参加见面会的校友,有很多是专程赶来见老同学或者老师长的。其中79级土木系的学长顾予,和本次访问团的外事处沈杰副处长是本科同学;NTU赵阳教授,中建南洋副总叶新祥和到访的竺可桢学院副院长唐晓武教授也是老同学。还有来自国大T-Lab的几位年轻的校友,曾经是本次到访的农学院副院长华跃进教授的学生,还有来自控制系的办公室主任范菊芬教授,也遇到了多年未见的控制系学生。本次见面会上,众多校友欢聚一堂,开怀畅谈,抒发母校情怀和校友感情。浙江大学——我们共同的母校,因着这种深厚的联结,校友们不论身在何方,心中都有一片共同的天地。 见面会上,沈杰副处长简单介绍了学校目前的发展状况,对新加坡校友会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希望新加坡校友会继续努力,做好校友的联系工作。本次代表团的团长华跃进教授代表母校给浙江大学新加坡校友会赠送了纪念品。 |
新加坡挑战香港(zz from FT Chinese)
当唐马思(Thomas McMahon)和他的印度出资方选择在哪里筹建一家亚洲商品交易所时,他们最先想到的是香港。香港毗邻中国内地的地理位置,以及内地蓬勃发展、亟需大宗 商品的经济,对他们颇具吸引力。3年过去了,隶属于印度金融技术集团(Financial Technologies)的交易所即将开业——地点却不在香港,而是向南近4小时航程的新加坡。“我们考虑香港,是为了能够服务于中国市 场,但我们断定,无法在那里维持一家独立商品交易所的运转——商业环境不合适,”曾任纽约商业期货交易所(NYMEX)亚洲区董事的唐马思表示。“相 反,新加坡态度非常热情。当地政府完全能接受成立一家独立的外国交易所,与现有的交易所竞争,并认同应当创建一种完全竞争的环境。而这正是我们想要的。” 新加坡热情欢迎这家将被命名 为新加坡商品交易所(Singapore Mercantile Exchange)的竞争者,对于这会给现有的本土交易所——新加坡交易所(Singapore Exchange)——造成的潜在间接伤害,也愿意放手不管。这充分证明了新加坡有利的商业环境,而这有助于该国在争夺21世纪亚洲国际商业中心的较量 中,成为香港强有力的竞争对手。还有人更为生动地表达了这种观点。“一走进樟宜机场(Changi Airport),就会有人向你发放对冲基金开户指南,”总部位于香港的Asia Alternative Asset Management创始人之一詹姆士•德卡斯特罗(James de Castro)最近在新加坡金融中心的一次会议上表示。奖赏很诱 人。亚洲各国迅速的经济增长,正创造着各式各样的机遇,吸引了大批银行家、交易员、律师及其它专业人士。更多欧洲、北美和印度的大公司认为,自己需要一个 地区总部。而于对英语和可靠沟通的需求,意味着选择通常是在香港和新加坡之间展开。 日本仍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东京股市规模也位居世界第 二。但由于业务重心几乎完全放在国内,东京实际上并不在人们的考虑之列。例如,由于监管和语言方面的障碍,自2004年起,东京证交所(Tokyo Stock Exchange)仅仅吸引了不到10家海外公司上市,而香港和新加坡则吸引到了数百家。没人能把香港排除在外,它是中国内地 不可或缺的口岸,也是大多数全球投行和商业银行、私人股本基金、大型投资机构以及国际律所和会计师事务所的地区总部所在地。施行自治的香港,在资本市场上 的扮演着重要角色,大批中国企业选择在此进行令人瞩目的发行交易。今年夏季,中国农业银行(Agricultural Bank of China)也准备在港(沪两地)进行首次公开发行(IPO)。此次融资规模将高达290亿美元,有望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IPO。 ![]() 不久前, 汇丰(HSBC)行政总裁纪勤(Michael Geoghegan)从伦敦迁至香港,摩根大通(JPMorgan)也将其国际私人银行业务主管从纽约调到香港,以重点关注亚太地区的机遇。香港的重要性 由此可见一斑。伦敦富达国际(Fidelity International)的明星基金经理安东尼•波顿(Anthony Bolton)也放弃自己的退休计划移居香港,推出一家中国股票基金。根据伦敦金融城政府(City of London Corporation) 2月份发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最新排名,香港已经将自身与伦敦和纽约之间的差距,缩小到自5年前该报告推出以来的最低水平,而迅速发展的新加坡则紧随其后,名 列第四。这两座城市名次的提升,无疑让那些西方竞争对手忧心忡忡。伦敦金融城政策与资源委员会主席傅思途(Stuart Fraser)表示:“面对全球日益加剧的竞争,我们不能掉以轻心。目前,新的监管规定有可能加速金融重心向迅速发展的市场转移。” 但与此 同时,香港也出现了一些严重的问题。2月份的官方污染指数飙升至创纪录水平,是通常水平的5倍,迫使各学校禁止了一切户外活动。去年,有八分之一的日子空 气质量处于“危险”水平。“香港存在空气质量问题,这影响了公司吸引人才的能力,一些国际商业团体已经就此向相关部门表达了意见,”香港澳洲商会 (Australian Chamber of Commerce in Hong Kong)负责人白碧仪(Deborah Biber)表示。呼 吸着这种空气的香港人,还必须支付高出新加坡3倍的房价。一套1600平方英尺(150平方米)的公寓,月租金通常在1万美元以上。而在绿叶繁茂的新加 坡,一栋带花园、花园面积是房屋面积数倍的住宅,月租金可能还不到4000美元。 可能最为严重的问题是,香港似乎越来越朝国内看——就在亚 洲其它地区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之际,香港的政治和商业重心却日渐集中在中国内地。当新加坡暗中谋划着如何主宰亚洲大宗商品交易,或怎样从马来西亚手中抢走 一大块伊斯兰金融市场时,香港人却在考虑如何应付北京方面的政治干预。忽然之间,邻近赤道、地处亚洲贸易线路中心的新加坡,看上去更为核心,国际化程度也 更高。 因此,新加坡不仅逐渐成为亚 洲大宗商品行业的中心(交易范围包括实物和期货),还成为非金融企业的地区总部所在地,尤其是信息技术、制药、电子和制造业。还有一些大公司将这里作为东 南亚地区业务的大本营——整个东南亚地区拥有近6亿人口,经济总量超过了印度。在金融业,许多机构把新加坡作为指挥中心,例如渣打银行 (Standard Chartered)、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ank)和巴克莱银行(Barclays)。英国保诚集团(Prudential)也于4月23日宣布,计划在新加坡进行第二上市,作为其拟议中香港第 一上市计划的补充。保诚计划通过两地上市融资210亿美元,为其收购美国国际集团(AIG)亚洲资产的计划筹集资金。 新交所首席执行官薄满 乐(Magnus Böcker)表示,(保诚)增加在新加坡上市的决定,反映出新加坡资金管理实力的增强——该国管理下的资产规模为1.25万亿美元,大约是香港的两倍。 “这对一些公司颇具吸引力,使它们前来发掘新加坡的机构投资者市场,”薄满乐表示。 同时,在得益于印度的崛起方面,新加坡的条件比香港更为 有利,这一点十分重要。印度正鼓励本土企业进行海外扩张。IT外包公司惠普罗(Wipro)和塔塔咨询服务公司(TCS),已双双将亚洲总部落户新加坡, 而根据印度商业论坛(India Business Forum)的数据,还有多达2500家印度公司在新加坡设立了基地。“我们可以将总 部设在印度、悉尼、香港或新加坡,”TCS亚太业务主管吉瑞加•潘德(Girija Pande)表示。“[我们之所以选择这里,是因为]我们在新加坡的业务规模可观,超过了香港,[同时也因为]新加坡与印度的空中联系非常紧密,远远超过 了香港。许多与我们合作的技术公司……也都把总部设在了这里,新加坡俨然已成为了一个技术中心。” 许多移居海外的印度人表示,在印度以外的亚洲地区,新加坡 最能让他们找到家的感觉。部分原因在于,新加坡自身拥有一个出色的印度社区,该国的金融和法律部长均是印裔新加坡人。新加坡是印度第二大外国投资 者,2008至2009年间,吸引的印度海外直接投资总额位居亚洲之首。 潘德表示,“印度每一家大公司都在认真考虑新加坡” ,视其为亚洲潜在的国际中心。“印度人的足迹遍布新加坡的各行各业——工业、政府、科技和银行;印度人在这里生活得很舒服。我们有时把新加坡称为印度最干 净的城市。” 两国这种亲密关系并非偶然。“香港有一些[印度]公司,但自1991年[印度政府开始经济开放]以来,印度已成为新加坡重点关 注[吸引投资的]的几个主要国家之一,”印度驻新加坡最高专员K.N.拉加万(K.N. Raghavan)表示。 新加坡这些战略性发展的 深层根源,在于其温和的社会转型。该国试图通过为自己注入少许新潮因素,改变自己处处审查的保姆式国家的国际形象,走在时代的前沿——香港正是凭借这一点 蜚声亚洲,与新加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最显著的例子是兴建两座赌场,总耗资约100亿美元。由拉斯维加斯金沙集团(Las Vegas Sands)修建的第二座赌场不久即将开业,让这个一度禁止口香糖的国家,一举拥有两座亚洲最大的赌场。 新加坡政府还通过其它方式, 为城市营造更为宽松的氛围,例如,减少艺术审查——目前,对电影和戏剧的删节,大多限制在容易引起争议的宗教话题上——和对同性恋采取“不闻不问”的态 度。同性恋在新加坡仍属于违法行为,但越来越为社会所包容。政府还修建了世界级的音乐厅等设施,并举办一年一度的一级方程式锦标赛等赛事。 不 过,一些情况仍没有改变。与香港强大、充满活力的新闻自由相反,新加坡媒体部分为政府所有,完全处于政府的监督之下。该国定期举行选举,但政府向来由人民 行动党(People's Action party)组阁。几乎可以肯定,这种情况在定于2011年前举行的投票选举过后也不会改变。不过,根据一种“高票落选人”机制,目前有越来越多的反对党 候选人获得了国会席位。 这些问题对国际商业没有多大影响——相对于反对党的政治机遇,国际商界对政治稳定和法治更感兴趣。香港同样不是彻底 的民主制。但新加坡社会的逐步开放,的确增强了它的商业吸引力,使这里成为一个更有趣、更开放、更国际化的国度,适合拥有不同背景的人生活。香港交易所(Hong Kong Exchanges and Clearing)主席夏佳理(Ronald Arculli)表示,香港有信心维持亚洲领先金融中心的前沿地位,并已采取措施,不单纯关注中国内地。目前,香港正吸引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来港上市。 今年1月份,俄罗斯铝业(Rusal)成为首家在港上市的俄罗斯公司。美容产品零售商欧舒丹(L'Occitane)本月成为首家在港上市的法国公司,这是 其推动亚洲销售计划的一部分。夏佳理表示:“我们不只是通往中国的门户。成交量较以往增加了许多,我们也推出了许多新产品。”不过,新加坡 当局仍然确信,自己在这场较量中占据了上风。新加坡一位高层官员表示:“我认为香港希望保持开放,但在其构成、本能和治理方面,它的中国色 彩越来越浓。这对香港来说并不是一种不好的前景,因为中国南部地区前景相当光明。”“但我们考虑的是亚洲乃至全球——有上海、班加罗尔、海 得拉巴,那些重要的西方城市也不会静止不动。这是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香港已不再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译者/何黎 (zz from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32482?page=1)
|
中国驻新大使张小康离任前受访:对新加坡印象最深刻是和谐
身在和谐中,往往感觉不到“和谐”原来可以有很多不同的面貌。不过,这却是中国驻新加坡大使张小康在过去三年的任期中,对我国印象最深刻的地方。 对离任在即的张大使而言,新加坡的和谐不仅体现在人们时有所闻的种族与宗教和谐这一块,而是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政府和人民之间的和谐。 她昨天在中国大使馆举行离任记者会时,显然也深受这和谐理念的影响,所以才能以“非常新加坡”的方式,在中英文传媒记者面前,交叉调和地使用着双语去一一回答提问。 干部到新加坡培训收获较多能力强化 她认为进入讲究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阶段的中国,在城市化进程方面,新加坡所流露出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经验,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现代化城市并不只是盖几座楼就是城市化了。这里面还有科学发展、怎么科学地规划,以及怎么去建设一个具有有效使用能源、对环境友善的特征的城市。这个过程是非常重要的。” 无论是国情,还是体制,新中两国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但是,这并不妨碍正在进行史无前例改革的中国在摸着石子过河的30年改革过程中寻求有助于加速这个进程的借镜。而在这方面,新加坡具有不小的借鉴作用。 这不只是张小康的主观观察,而是她从一名市委书记那里对中国干部到各别国家培训之后所得出的结论。据这名市委书记透露,他对派出国外学习的干部展开横向比较之后,发现到新加坡培训的干部的收获较丰富,不仅培养出世界眼光,处理能力也强化了。 这或许就解释了为什么自本世纪开始的近十年来,中国至今已安排约三万名具有五到十年工作经验的干部来新加坡接受培训。 “不包容”情况 并不奇怪 要是说新加坡内部是和谐的,那么撇开显然密切友好的高层次双边关系,在国人对来自中国的新移民并未尽显包容,而中国网民之前因觉得内阁资政李光耀谈论世界格局,认为本区域需要美国的势力来平衡的言论不中听,而在互联网上发动声讨,张小康又如何看待这类“不尽和谐”的现象? 没想到她还是以那把和谐的基调直言,不包容的情况一点也不奇怪。她解释基于地域文化的差异,即使在中国国内,上海人看不惯北京人说话的样子,广西和广东的老百姓生活习惯也大有差别,都是再稀松平常不过,彼此看不惯也很自然。 至于中国网民对李资政的看法有反应,她也觉得一点也不奇怪。 “我们主张合而不同,一家人里面儿子跟老子,或者兄弟姐妹之间意见也会不一样。每个人都有发表自己意见的权利,而且中国有一句话叫兼听则明,多听听各种各样的意见,只会开拓我们的思维。当然,我们希望通过这种交流,世界各国的人民对中国人民,对中国的误解会越来越少。我觉得只要是真心希望中国人民好的,真心希望了解中国的,不带有色眼镜的,这些都会慢慢解决的。” 2007年3月29日才向纳丹总统呈递国书,转眼间来自四川的张小康已届任满。她星期四将回国,预料将在外交部承担多一些专项任务。而她已代表中国政府提名继任者,不过由于新加坡政府尚未正式批准,因此不便透露。 离别之际,她回顾本身的工作时自认在过去三年都全心全意地设法将每件工作做好,但是“就像演员看着镜头,都有觉得不满意的地方”一样,她觉得有遗憾也是难免的。 “说老实话,回去以后,我会想念着这里四季如夏的天气,我会想念这儿绿树成荫的环境,更多的我会想念这里的朋友。但是食物呢?对不起。” 张小康倒不是因为不喜欢享有美食天堂美誉的新加坡特色小吃,而是工作上的关系,无甚机会尝到。 不知这是不是也算是她的遗憾之一? 中新关系发展状态:高、深、广、快 高、深、广、快,是中国驻新加坡大使张小康曾用以概述中国与新加坡关系发展状态的四个字。而她也对已走过20年的新中关系,在未来20年也将继续以目前的合作势头发展下去,表示有信心。 她昨天在离任记者会上受访时,对两国现有的上至政府领导人,下至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合作领域做了概括介绍,以说明她对这份她认为是中国“独特的”对外关系的信心。 她指出从数字来看,新中在过去三年总共签订了22份包括合作谅解备忘录的协定,而两国在2008年的双向人员往来,更将近200万人次。 另外,由于新加坡约有四分之三的人口是华族,因此也更能了解中华文化,进而认识中国。 如果这些还不足以显示两国既广且深的双边关系,据我国贸工部的数据显示,中国去年是新加坡第三大贸易伙伴,而我国则是中国的第八大贸易伙伴。即使受到环球经济危机影响,两国双边贸易总额去年还是达到757亿新元的水平。中国也是新加坡企业的首选投资地点,截至去年,本地企业已在当地作出共414亿美元的累计投资。 张小康的信心来源其实还有一处,那就是将为两国民众提供促进彼此了解的平台的中国文化中心。双方目前正在加紧合作,以争取在今年十月份当新中庆祝建交20周年时,能够举行破土仪式。 据知,这个中国文化中心设立在我国行政与文化区内,奎因街一带的可能性相当高。 新中关系近年的发展确实迅速,两国高层领导人频繁互访不说,浙江大学也将成为我国第四所大学的合作伙伴之一。 前个星期刚对我国作访问的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委员李源潮则将两国党对党的交流推向更高一层楼。而新加坡武装部队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去年也在桂林首次举行了双边反恐演习。 回顾这份关系时,张大使指出它总体上呈现了健康、快速的发展,而发展状态还具有高、深、广、快的特质。 她解释“高”指的是双方合作的层次非常高;“深”则是代表双边合作的机制很深,如新加坡和中国七个省市建立了至少由副部级为代表的合作理事会,这也包括人们的交往很深,如本地小学生都定期组织到中国浸濡。而“广”则表示两国进行合作的领域非常广;“快”则是在形容双边关系发展的速度。 她说,这高、深、广、快的双边关系主要是得益于三点关键因素,首先是中新合作是得到双方全国上下广泛坚定的支持;第二点是双方都对对方的核心利益和关切予以充分的尊重;第三则是双方合作都非常密切地和各自的发展战略结合在一起,如天津生态城。 “中国现在要进入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阶段,天津生态城也应运而生,双方都认为这是个双赢的合作项目。这三点因素将保持不变,因此两国的合作势头也将继续下去。” zz from 《联合早报》2010-04-27 |
S'pore, Zhejiang seal new deals
“新加坡—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促进协会”正式成立
2010年1月15日,“新加坡—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促进协会”(简称新中科促会、SCAAST)在新加坡科研中心的启汇城礼堂隆重召开成立大会。来自新加坡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社会团体和企业的代表共200多位参加了开幕式。 新加坡教育部兼国家发展部高级政务部长傅海燕、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新加坡共和国大使张小康亲临致辞。傅海燕在致辞中说,新加坡珍惜参与中国经济发展的机会,苏州工业园和天津生态城就是合作的典范。新中科促会将使新方科学家与中方科学家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更加便捷,促进两国科研合作向更深入、更广泛的方向发展。张小康大使的致辞,高度赞扬了两国老一辈政治家亲手缔造的中新关系20年来取得的丰硕成果,指出在中新两国致力友好互利合作的今天,新中科促会的成立无疑是民间科技合作健康发展的成果,是两国科技合作深入发展的又一例证。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副部长曹建林代表科技部也致函祝贺,指出新中科促会的成立顺应了中新两国科技合作蓬勃发展的大趋势,为两国科技合作与交流架起了新的桥梁。 近年来,中新两国的科技合作与交流发展迅速。两国政府科技主管部门建立了制度化、规范化的合作与交流的机制,合作的领域不断拓宽、合作的方式不断创新、合作的深度也在不断进步。面对合作的大好机遇,借鉴新加坡中华总商会、通商中国等民间组织在促进两国合作方面发挥桥梁与纽带作用的成功经验,新加坡的专家及学者于2009年10月在新加坡正式注册成立新中科促会由,旨在提升新加坡科技在中国的知名度,增进新中两国科技工作者的相互了解,推动科技交流与项目合作,并为新加坡和国际科技人才提供一个社交聚会和跨学科交流的平台。 新中科促会从注册至今,短短3个月就吸收了100多名会员,他们大多是曾经在中国、美国、欧洲作过研究,最终定居新加坡的专家学者,新加坡土生土长的会员占两成多。到目前为至,新中科促会先后多次组团参加广州留交会、赴中国无锡、宁波、苏州等地与当地科技精英交流,无锡也有一个科技代表团回访新加坡。今后“新中科促会”将吸引更多不同领域的科研学者加入,并举办更多的双向跨界活动。 新中科促会的成立,得到多方的支持,也引起了新加坡媒体的关注。主流媒体联合早报在2010年1月11日新汇点副刊头版以整版的篇幅、以人物采访的方式图文并茂介绍了新中科促会。1月16日,新中科促会成立大会的第二天,中文媒体的联合早报、英文媒体的海峡时报和商业时报均以较大的篇幅详细报道了成立大会。 (中国驻新加坡大使馆 2010-01-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