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校新闻
与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的合作方案(collaboration with SUTD)
SUTD and ZJU signed a Collaboration Agreement in August 2010 to collaborate in areas such as education, research, student exchanges and joint undergraduate design competitions.
a) Education
First and foremost, ZJU will develop the curriculum of 5 electives for SUTD, thereby infusing the elements of Chinese culture, etiquette, history and perspective into our education at SUTD. Courses of these electives will be taught by Professors of ZJU, enabling students to gain first-hand knowledge of the rich Chinese culture and history in SUTD’s premises.
b) Student Exchanges
Through this collaboration, students from SUTD will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interact cross-culturally through participation in student exchanges with ZJU, and students can take up courses in ZJU or participate in internship opportunities in Hangzhou, China, under the arrangement of SUTD and ZJU. Students will also be able to interact through an annual symposium. Through such exchanges, students could establish networks with their Chinese counterparts, and take turns to host their friends in Singapore when they visit SUTD on exchanges.
c) Joint Student Design Competitions
Students can also participate in Joint Design Competitions, held on an annual basis, in either SUTD, ZJU or a partnering University. These Design Competitions allow students to apply their theoretical knowledge in design to practice, gain insights and exchanges of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s, learn to work in teams and foster good relationships and networks with friends in ZJU. Hopefully, such competitions would provide a good platform to ignite and cultivate the interest of students in design, and eventually apply design into their daily life to solve real world challenges.
d) Research Collaborations
Being a research-intensive university, one of SUTD’s key focuses is to embark on research endeavours to create useful innovations that can be adopted by the world at large. SUTD and ZJU Faculty members will jointly partake in research collaborations to address exciting challenges associated with the world today, in areas such as (but not limited to) Healthcare, Transportation, Clean Energy and Environment. Through such collaborations, the intellectual minds of both institutions can jointly advance research boundaries and frontiers driven by real-world challenges to ensure that innovations created would find relevance and adoption by the society.
|
杨卫:翱翔在变化中的世界——在浙江大学2011届学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日期: 2011年06月25日 11:06 来源:浙大新闻办 作者: 杨卫 亲爱的同学们: 今天,我们欢聚在一起,共同见证大家完满结束大学学业,挥手告别校园春秋,迈向精彩纷呈的世界。作为校长,我谨向你们表示祝贺! 光阴荏苒,时光流驰。数年前,同学们满怀憧憬来到浙江大学,进入这座历史悠久、人才辈出的学术殿堂,在如诗如画的校园里学习生活,尽情拥抱成长的烦恼和快乐,度过了你们一生中最难忘的青春岁月。今天,你们收拾行囊、依依惜别,将从这里走向广阔的人生舞台。我从你们热切的眼神和自信的脸上,已然是离愁别绪未下眉头,壮志豪情已上心头。 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格局正在发生快速变化。当你们四年前刚刚踏入浙江大学时,中国的GDP只是美国的20%多一点。而到今年第一季度,中国的GDP,即使按照官方汇率计算,也已经达到美国的40%。再过10至15年,在你们学识渊博,意气风发之际,中国的总体实力或许已经与美国并驾齐驱,那将是多么壮观的期盼。在你们进入人生盛年之际,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各个国家和地区联系日趋紧密,不同文明之间互相交融,迅速崛起的中国将成为创新型国家,并在你们的手中缔造更加辉煌的时代。 面对这样的时代,作为中国最优秀的大学之一,也将是世界一流大学之一——浙江大学的毕业生,你们要对此有所准备。你们要顺应潮流,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引领变革,把成就你们事业的几十年与国家现代化的历史进程紧密地契合在一起,为在你们这一代人的手中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这个变化中的世界,充满机会与梦想。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变革下的中国崛起,关键要靠科技、教育和人才。气候、交通、能源、健康等全球难题给大家发挥智慧开启了新的空间,信仰、理念、制度、文化等交融交锋为大家展示才华提供了广阔舞台。同学们面对瞬息万变的世界,纷纭复杂的现实,稍纵即逝的机遇,要始终保持一份敏锐、一份激情、一份梦想,作为浙江大学的毕业生,要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要志存高远、敢想敢做,争当具有全球视野的未来领导者。 这个变化中的世界,也充满了浮躁与诱惑。今年3月以来,因诚信危机的若干家在美上市中国公司遭停牌或摘牌,学术诚信的危机也屡有发生。社会上的某些人对一夜暴富、一举成名的追求,也许是经济社会发展一个无法回避的现象,这就需要我们在浮华躁动和充满诱惑的时代,坚守为人处世的基本价值。这让我们再次看到了求是精神的可贵。未来领导者重在践行,应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敏行讷言,脚踏实地。同学们要秉承“求是创新”的浙大精神,学习“走遍千山万水、讲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历尽千辛万苦”的浙江精神,相信艰辛付出必将迎来彩虹,淡然面对挫折失败,笑看花开花落,静观云卷云舒。 这个变化中的世界,需要新意与意志。当今世界,已经进入创新制胜的时代。世界经济和科技的高速发展,带来了许多新的挑战。唯有不断创新,方能适应变动世界的竞争压力。史蒂夫·乔布斯领导的苹果公司,用出色的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成为引领全球的创新典范。创新曾经极大改变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创新亦将引领世界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我坚信,在座的同学们,只要不断接收新的信息,勤于思考,善于分析,勇于超越,砥志创新,一定能在新的领域开辟出创新的天地,你们中也一定有人可以超越这些传奇人物。同学们,你们对自己有这样的信心吗? 这个变化中的世界,需要竞争与合作。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深入发展,国家之间、组织之间、人与人之间需要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参与竞争,加强合作。竞争让我们激发斗志、发掘潜力、不断进取;合作让我们和谐共处、互利共生、联手共赢。同学们在参与激烈的社会和市场竞争中,应当讲求尊重对手,恪守规则,公平竞争;讲求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包容看气量,以求变辟通途。唯心有大爱,才能成就大事。 同学们,浙江大学办学114年,最感到荣耀的,就是遍布世界各地的50余万浙大校友。相信你们的加入,使母校又多了一片血脉,更多了一份光荣。作为你们永远的精神家园,母校将和大家一起面对这个变化中的世界,就像你们在校数年,观察到的母校声誉不断崛起一样,母校也以她无所不在的眼睛,注视着你们的点滴进步。正所谓一荣俱荣。愿同学们的学业和事业与母校的声誉和谐发展,持续进步。 希望同学们牢记使命与责任,翱翔在变化中的世界,成为推动世界变革和创新的未来领导者!让我们相约2047-2049,也就是在浙大建校150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100周年之际,祝愿浙江大学届时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祝愿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得以辉煌展现。而见证并参与这一伟大的进程,将会使同学们的一生意义非凡。 谢谢大家! (2011-06-25) |
浙大“表现不俗”论文数再列全国高校第一
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信息所日前公布了2009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浙江大学以653篇“表现不俗”论文数,再列全国高校第一,上海交通大学和清华大学分别以561篇和546篇列二、三位。此外,浙江大学2009年国际论文被引用篇数、2000年至2009年10年间国际论文被引用篇数也位居全国高校首位。 2009年,我国内地科研人员作为第一作者的国际论文共10.88万篇,其中1.68万篇论文的被引次数高于学科均线,被称为“表现不俗”论文。我国科技人员作为第一作者在2004年至2008年发表的论文在2009年被引用论文数量为105107篇,被引次数为376573次,比上年分别增长了10.8%和34.7%。浙大作为第一作者署名机构的2004年至2008年发表的论文在2009年被引用论文数量为3712篇、被引次数为11122次,均居全国高校首位。北京大学以3007篇10722次、清华大学以2746篇10038次分居二、三位。 2000-2009年SCI收录论文累积被引篇数前三位分别是浙江大学13536篇、96700次,清华大学13203篇、112340次,北京大学10568篇、96764次。另外,在即年被引统计中,我国仅有一篇论文被引大于100次,这篇文章是浙大物理系王操为第一作者发表在EPL上的Thorium-doping-induced superconductivity up to 56 K in Gd1-xThxFeAsO,被引次数为153次。 2009年,浙江大学为第一作者的SCI收录的Article、Review 、Letter、Editorial Material四类论文共计3872篇,比上年增长了5.19% ,在全国高校排名第一。而后依次是上海交通大学(3140篇,增长14.77% )和清华大学(2758篇,增长6.53%)。 zz from http://www.news.zju.edu.cn |
温家宝总理考察浙大并与学生交流 “以科学的态度做踏实的工作”
![]() ![]() ![]() ![]() ![]() 25日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轻车简驾来到浙江大学,来到同学们中间,并与正在自修的大学生交流谈心。他勉励同学们要大胆求知,务求实学,不骛虚声、不求虚名,秉承“求是”校训,以科学的态度,做踏实的人,为国家和社会作出贡献。 晚八时许,灯火通明的浙大紫金港校区图书馆突然传来一阵欢呼。正在看书学习,为夏学期期末考试作准备的大三学生汪寅龙抬头一看,一个熟悉的身影映入眼帘:温总理在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浙江省委副书记、省长吕祖善和校长杨卫等的陪同下,来到了同学们中间。 “总理好!”惊喜中,同学们纷纷从座位上站起来和总理打招呼。“我今天晚上是突然袭击。”温总理说着来到汪寅龙看书的桌前,坐下来。正在各个楼层看书的同学们闻讯立即聚拢过来,将总理围在中间。“我六点多才回来,书记省长问我有安排没有?我说没有。然后吃完晚饭我告诉他们,我说我要到浙大去!我主要是惦记你们,来看望同学们。”总理说。他刚刚结束了在杭州一天的视察走访。 “你们要考试了,确实不忍心占用你们的时间。如果我今天一个多小时的谈话,给你们能增加几分,那我这趟就没有白来。”总理幽默地说。他亲切、随和的一席话立即拉近了同学们的心,同学们用热烈的掌声和轻快的笑声,欢迎总理的“突然袭击”。 温总理和围坐在身边的同学们拉家常,详细询问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同学们请他讲点什么,他思考了一下,说:谈些什么呢?还是从你们的校训“求是”谈起吧,这恐怕是最短的校训了。你们的竺可桢老校长的解释是“务求实学,存是去非”,后来路甬祥校长加上“创新”,潘云鹤校长又有新的发展,但基本精神还是求是,这是基础。 温总理对浙大的校史颇有了解。他说,浙大的历史是一部光荣史,人才辈出,有160多个院士出自浙大,这是同学们引以为自豪的。但是前人的贡献不等于你们的贡献,你们要达到前辈的水平还要做艰苦卓绝的努力。同学们要有无穷的求知欲望,要做踏实的功夫。不骛虚声、不求虚名,惟以科学的态度做踏实的工作,这些都可以作为理解你们校训的格言,终生受益。 大一学生胡腾问总理,大学生最应该走进社会,但大学生在校期间,因为课业等种种原因,走进社会的机会和成效都非常小,总理在读书的时候是怎样做的呢? 总理的回答让同学们动容。他说,自己在五年学习期间,每年有一次教学实习;在三年级时有一次生产实习,就住在农民家里,吃派饭。到四年级的时候就要毕业实习,为写论文做准备。“这些实习,我觉得都是我了解社会、认识社会的机会。但是我觉得不够。”总理说,他每年还要参加农村的劳动,除了麦收、秋收等学校规定的农活外,还在每年假期到农村去,和农民睡在一个炕上,跟他们一起吃饭、一起干活。 “我觉得,学生了解社会十分重要,如果对社会不了解,再到社会去工作,两眼一抹黑,感觉什么都生疏,什么都害怕。所以在学校就要主动地给自己创造这样的机会。当然,学校要为你们创造机会。”总理还关切地询问了2008年给他写信的四位浙大学子的情况。得知他们已经顺利毕业,温总理感到非常欣慰。 汪寅龙对温总理说,浙江大学的校友中从政的不多,但他想从政,想做像总理一样为老百姓服务的人,想请总理给他一些建议。 温总理笑着说:“我经常把竺可桢先生也作为我的老师,从这个角度上说,我也是浙大的半个校友。”随后,他语重心长地说:要做事不要做官。我们人生的目的就是要为老百姓办事,无论干哪一行、从事什么专业,都要用你所学的专长为人民服务,你这样做了,而且做了贡献了,人民会记住你的;相反,如果你即使当了官,但是你不是为人民服务,而是为做官而做官、甚至背离老百姓的利益,那对人民是有害的。他希望浙大的学生当中,将来会出现许多杰出人才,包括政治家。但是这些政治家,应该是人民的政治家,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应该是我们的理想,我们也应该脚踏实地去实践。如果是这样的政治家、这样的官,老百姓是欢迎的。 他指着身边的岑可法院士,对同学们说,岑可法教授就是要做实事而不做官的典型,同样受到我们师生以至人民的爱戴。 一位即将离开校园的同学好奇地问总理,您在毕业的时候,有没有做过什么疯狂的举动来结束您的大学生活?总理坦诚地说,自己其实干过冲动的事情,曾经给当时的党支部写过两份血书,要求要到西藏去。“年轻人都是有理想的,我那时就是想着怎么去工作。” 他在回忆自己大学生活时说,自己总有股不服气,学哪一行,总想把它学到最好。他主张在大学课程要多,这样就能学到广博的知识。毕业以后,不管分到哪个单位,都可以利用已学的知识的任何一部分,来胜任这份工作。“我学的是大系,从地质学到古生物到矿物,一直到钻探,所有的我都学。这些后来我在工作中都用上了。” 他对一位学金融学,准备在毕业后出国留学的同学说,近期发生的金融危机是学习金融非常难得的一课。出国学习完全必要,这是一个开阔眼界的机会,要多学习一些国外金融机构优秀的管理经验,学成后回国,好好报效祖国。他还寄语一名国防生同学,国防科学在我们国家是很受重视的,作为一个国防生是光荣的。“你将来从事的工作,一定会大有作为,你应该为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 他殷切地期望青年一代关心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他谈到江西抗洪取得的成果、谈到与阿里巴巴青年员工的交流,“希望青年人永远快乐。但同时,又要给周围的人创造快乐。”他说,我们这个国家,灾难够深重的。青年人应该经常具有一种忧患意识,就是平安的时候要思考动乱的可能,顺利的时候要思考困难的可能,大家刻苦学习、努力奋斗,用求是和科学的态度振兴我们这个国家。 对同学们提出的每一个问题,温总理都是细心聆听,认真作答,还不时地询问“我的回答你满意吗?” 与同学们谈人生、谈哲学,纵论科学与发展。时间在悄悄地流失,转眼一个多小时过去了,闻讯赶来的数千名浙大学子冒着小雨,簇拥在图书馆门口,喊着“总理好!”“总理再见”,和总理依依不舍地道别,久久不愿离去…… 浙江大学副校长来茂德,党委副书记郑强、任少波等陪同考察。 zz from www.zju.edu.cn,2010年06月28日 |
From ZUAA 浙江大学2010年教育教学工作研讨活动校友调研函
尊敬的校友: 近日,母校浙江大学全面启动了2010年教育教学工作研讨活动, 将通过广泛听取师生校友意见,分析问题、探索思路,制定《浙江大学
“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完善学校推进教育教学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 我们的校友分布在全球各地、各行各业,一直以各种形式关心和参与学校的教学育人工作,我们非常希望能听取来自您的声音,非 常欢迎您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及人才培养工作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共同帮助母校深化和完善人才培养的目标与理念,为社会培养和输送更 高素质的人才,为校友队伍充实更优秀的力量。 调研问卷请查收附件,我们真诚希望能得到您的支持和反馈,敬盼您的回复!谢谢! 回复方式:请您于5月15日前,发送电子邮件至zuaa@zju.edu.cn, 主题请注明“教育教学校友建议反馈”, 或寄信至杭州西湖区余杭塘路388号浙江大学校友总会(310058) 或传真至浙江大学校友总会 0571-88981225 联系电话: 0571-87951019 联 系 人: 艾 静 浙江大学校友总会 2010年5月5日 |
路甬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支持中国可持续发展
2010-04-30 www.zju.edu.cn
一、世界处在新科技革命前夜,各国更加重视科技创新 当今时代,科技已成为推动引领经济社会创新发展、持续发展的主导力量,成为保障国家安全的核心要素。近现代史表明,科技的重大创新与突破,都会极大地提高社会生产力,改变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乃至改变世界政治和经济格局。 1、科技革命源于科技创新突破,源于需求的推动 科学技术具有内在的革命性。科学革命往往源于现有理论与实验观察之间的矛盾,往往发端于提出理解自然的新观念和观察自然工具的新发明,是科学思想的飞跃、研究范式的变革乃至知识体系的新拓展。技术革命则源于人类对生存发展方式的新探索和对生产力发展的新追求,往往发端于实践经验的升华、重大工具与方法的发明和科学知识与理论的创造性应用,是人类生存发展方式的变革、利用和适应自然能力的提升和技术范式的革新。二十世纪以来,科学与技术的联系更加紧密,相互依托,相互促进,并表现为某些领域率先突破,进而引发其他领域群发创新、新兴交叉领域不断涌现的特征。 科技革命源于人类发展需求的强大推动。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20至30亿人口追求小康生活和实现现代化,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事件、大变革,这将对全球资源的持续供给能力和生态环境的持续承载能力带来新挑战,更将为全球科技创新和文明进步注入前所未有的动力与活力。 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和可持续发展强烈呼唤着新的科技进步与革命。全球性经济危机往往加快催生重大科技创新和革命。经济危机是社会生产、分配、消费之间失衡和矛盾日益尖锐的产物,一些传统产业的产能过剩,传统发展方式不可持续,人们致力于新的发展方式,新兴产业应运而生。为了克服危机,社会对科技创新的需求更为迫切,创新投入增加,创新战略导向更加明确,从而必然提升创新能力,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将加快科技创新的进程和科技革命的到来。 例如,1857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加快了以电气革命为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引发了以电子技术、航空航天和核能等技术突破为标志的第三次技术革命。 科技革命催生产业革命,并引发社会重大变革。19世纪初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麦克斯韦方程的建立,成为电气革命的知识基础,电机电器相继发明,进而发展出电力电气等新兴产业,推动人类进入电气时代。20世纪初,量子力学的建立,半导体物理和材料的进展,现代计算机理论模型的突破等,成为电子信息技术的科学基础,发展出电子信息、计算机等新兴产业,推动人类进入电子信息时代。 展望未来,以能源、材料、信息、生物为核心的新科技革命,将引领人类进入绿色、智能、可为更多人共创分享、和可持续发展的新时代,为生产力发展打开新的空间,将催生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全球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式的新变革。 2、科技革命发生的先兆和可能方向 准确预见科技革命何时、何处发生是困难的,但也并非无迹可寻。从自然资源与人类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面临的挑战来看,以下领域将最有可能发生重大科技创突破。 能源与资源领域。人类必须转变无节制耗用化石能源和自然资源的发展方式,迎来资源节约、高效、循环持续利用的新时代。这就要求在一些基本科学问题上取得突破。 例如:先进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的开发,高效制氢与存储技术,不可再生资源的高效、清洁循环和可持续利用,水资源高效利用及清洁循环,生物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深部地球、海洋和空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等。 信息领域。无论是集成电路、存储器、高性能计算机还是互联网等现有信息技术,都将遇到难以继续发展的障碍,呼唤信息科技新的发展和突破。 例如:新的网络理论,超级网络计算新结构,网络安全与智能管理,人机交互与语言文字图像的智能处理,海量数据挖掘与管理,自旋电子、分子、量子器件,光电子、量子、基因计算等。 先进材料与制造领域。未来30至50年,能源、信息、环境、人口健康、重大公共工程等对材料和制造的需求将持续增长,先进材料和制造将向全球化、绿色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制造过程将更加清洁、高效和环境友好。未来材料科学与技术的重要突破可能发生在。 例如:绿色、智能材料结构与性能设计,制备过程精确控制及全寿命成本控制,极端条件下性能演化规律,近终尺寸形貌连续加工以及材料器件一体化等。 农业领域。必然进入生态、高效、可持续的时代,农业在发挥保障食物安全功能的同时,还将担负起缓解能源危机、提供多样化需求和保护生态环境等使命。这就要求在一些基本的问题上取得突破。 例如:生物多样性的规律,高效抗逆、生态农业育种的科学基础与方法,营养、土壤、水、光、温、生态环境与作物相互作用机理和精准控制方法,耕地可持续利用的科学基础,农业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安全、绿色、健康食品的科学基础等。 人口健康领域。全球人口在本世纪中叶可能达到90至100亿,人类必须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质量,保证食品、生命和生态安全,防治重大流行病,并将关口前移,走一条低成本、普惠保健之路。这就要求在一些基本的科学技术问题上取得突破。 例如:营养、环境、行为对人的生理心理健康的影响,基因遗传、变异与修复机理,疾病早期预测诊断与综合预防和个性化系统干预的科学基础,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生殖健康早期诊断治疗,老年退行疾病延缓和治疗的科学基础等。 一些重要的基本科学问题。宇宙演化方面:对暗物质、暗能量、反物质的探测,将深化对宇宙和物质结构及其相互作用多样性的认识;物质结构方面:人类正进入“物质结构与功能调控时代”,可能实现对构成物质的原子、分子和电子的调控,进而在光/电/热高效转化、光合作用与光催化,能量、信息的储存、传输、处理等领域产生新突破;生命起源与进化方面:合成生物学打开了从非生命的化学物质向人造生命转化的大门,也将为探索生命起源和进化开辟了新途径;意识的本质:将引发认识论的重大突破,将导致科学思想方法的创新。将推动认知科学、教育学、心理学、信息与计算机科学的革命。 3、为新科技革命做好准备,是把握未来的战略选择
发达国家为保持其科技与经济的领先地位,抓住科技革命和产业发展的新机遇,都从战略高度谋划未来,选择重点领域,增加创新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抢占未来科技和产业制高点。 2009年4月,奥巴马在美国科学院的演说中指出,20世纪,美国之所以领导了世界经济,是因为美国领导了世界的创新。他提出要重塑美国科技创新的领先地位,为未来50年繁荣奠定基础,并承诺将R&D投入提高到占GDP的3%。同年9月,美国政府出台《美国创新战略》,阐释了清洁能源、电动汽车、信息网络和基础研究等的新战略。 2008年底,欧盟举行首届创新大会,提出依靠创新克服金融危机、拉动经济增长,各国共同融资成立欧洲创新基金,支持中小企业和科研院所提升创新能力。 2009年,为应对全球经济衰退,日本政府紧急出台 “数字日本创新计划”,力图以此来促进绿色、智能等新兴产业发展。 中国必须为新科技革命做好充分准备。 胡锦涛总书记最近明确指出,我们必须紧紧抓住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带来的战略机遇,更加注重自主创新,谋求经济长远发展主动权,形成长远竞争优势,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温家宝总理在新兴产业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们立足当前渡难关、着眼长远上水平的重大战略选择。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新机遇,中国必须大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在新科技革命和国际科技经济竞争中,赢得先机、占得主动,实现跨越发展。 二、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提高产业竞争力 国际金融危机加快了全球产业结构调整,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崛起,全球科技与产业竞争更加激烈。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同时,贸易保护主义、绿色壁垒、技术壁垒将更加突出,创新能力和知识产权已成为赢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利用发达国家产业转移,以市场、资源换取技术的发展模式将遇到困难;依靠跟踪模仿难以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 我国要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从制造业大国走向制造业强国,必须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着力突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十二五”期间,国家一方面要继续实施十大重点产业振兴规划,加快实施重大科技专项,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和优化;另一方面,要选择若干重点领域,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组织产学研力量,前瞻开展相关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成为新的支柱产业。 1、能源产业技术领域。特点是投资大、周期长、集成度高;目标是发展绿色经济,实现自主减排;措施是发展节能减排技术、低碳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大力发展节能建筑、轨道交通和电动汽车技术;加强煤的清洁高值综合利用、煤转天然气和煤制重要化学品技术研发;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与先进核能等清洁能源;加快专项技术研究和系统集成,构建覆盖城乡的智能、高效、安全、可靠的电网体系。 2、信息产业技术领域。信息科技和产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基础设施与引擎,要以应用牵引发展,创新信息产业技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先进的信息技术和基础设施,促进现代服务业和现代文化产业发展。 继续发展和普及互联网技术;加快部署物联网技术并促进两者融合;重视网络云计算和海量信息存储技术开发;加快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变我国信息资源行业分隔、部分重要网络信息存储在外的局面,促进信息共享、保障信息安全。 3、材料产业技术领域。材料是工业社会的基础产业。继续推进钢铁、有色、水泥、玻璃、高分子等材料产业调整结构,提高产品技术标准,降耗减排;从我国资源特点与发展需求出发,加快发展先进轻结构与复合材料、功能材料等,加快发展电子信息材料、器件与系统技术;重视材料的环境友好性、可再生循环性和制备使役全过程中的节能减排特性等,建设强大的材料创新能力和材料工业体系,加快从材料大国转变成为材料强国。 4、生物产业技术领域。生物技术与产业是绿色经济的重要支柱。发展分子育种技术,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产量和抗逆性、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研发推广节约资源、减少面源污染、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技术;加强药物研发,形成以创新药物为龙头的生物医药产业链;推进工业生物技术的研发,发展生物制造产业。 三、面向未来,前瞻部署,引领和支撑可持续发展 我国既面临新科技革命和新兴战略产业兴起的难得机遇,又面临着能源资源、信息网络、生态环境、人口健康、空天海洋、传统与非传统安全等挑战。能否面向未来,前瞻部署,加速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以科技创新引领和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将影响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1、依靠科技创新,构建支撑持续发展的战略体系 一是构建可持续能源与资源体系。大幅提高能源与资源利用效率,大力发展战略资源的大陆架和地球深部勘察与开发,大力发展新能源、可再生能源与新型替代资源。 二是构建先进材料与绿色智能制造体系。加速材料与制造技术绿色化、智能化、可再生循环的进程,加快材料与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 三是构建普惠泛在的信息网络体系。发展智能宽带无线网络、网络超级计算、先进传感与显示和软件技术,走人人可以共创共享、可靠、低成本的信息化道路。 四是构建生态高值农业和生物产业体系。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可持续农业,保证粮食与农产品安全,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和生物产业发展。 五是构建普惠健康保障体系。推动医学模式由疾病治疗为主向预测、预防为主转变,将当代生命科学与我国传统医学优势相结合,发展中国特色的先进健康科学体系和普惠的医疗保健体系。 六是构建生态与环境保育体系。提升我国生态环境监测、保护、修复能力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能力,提升我国对自然灾害的预测、预报和防灾、减灾能力。 七是构建空天海洋能力拓展体系。提升空间科学技术探测能力和对地观测及信息应用能力,提高海洋探测及应用研究能力和海洋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能力。 八是构建国家与公共安全体系。发展传统与非传统安全防范技术,提高监测、预警和应对能力。 2、前瞻部署,突破一批影响全局的战略性科技问题 在组织实施好16个重大科技专项的同时,应当面向未来,加强前瞻部署,集中力量突破一批影响现代化全局的战略性科学问题与关键核心技术,抢占未来产业竞争制高点,实现创新驱动,支持科学、持续发展。 (1)影响我国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科技问题 “后IP”网络的新原理新技术研究和试验网建设。继承现有互联网开放、共享的基础,创新未来网络体系结构,突破低成本、高效、普惠(可共创共享)、安全、可管理的网络服务核心技术,使我国在未来网络升级换代和向泛在普惠信息社会的过渡中赢得优势。 高品质基础原材料的绿色制备。揭示材料组分、结构、性能与使役环境的关系,在节约资源能源、绿色/低碳工艺、材料设计与工艺控制、材料循环与废料低成本回收、高值化再利用等方面取得突破,使我国主要材料科技与产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资源高效清洁循环利用的工业过程技术。揭示资源高效清洁利用、物质转化循环机制和工程优化放大的科学原理,突破绿色工业过程核心技术和系统集成,创造基于信息化、智能化的新工艺、新流程、新设备,建立满足发展需要,实现排放源头控制和资源循环利用的绿色工业过程体系。 信息化智能制造系统。发展面向制造系统的传感技术、全球信息智能处理方法,创新全球信息空间下绿色、智能制造与服务信息基础平台,形成新一代适应全球化、信息化的绿色智能制造与服务系统。 艾级超级计算技术。应对功耗、效率、易用性三大挑战,在原理上取得突破,在集成电路、体系结构与编程模型等方面进行重大变革;实现虚拟现实、实时仿真、海量数据分析管理;为物质与生命科学研究、经济社会计算等提供强大支撑;加快部署,使我国在该领域进入世界前列。 农业动植物品种的分子设计。挖掘动植物优势种质基因资源;克隆重要性状的功能基因群并阐明其作用规律;建立重要农艺性状分子育种模块;建立规模化、标准化、工厂化的分子模块设计育种技术体系和设施;使我国农业分子育种技术进入国际先进行列。 (2)影响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战略性科技问题 深部矿产资源勘探与开发。勘探和开采深部矿产资源将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物质基础;需要揭示深部矿床形成的规律,构建成矿模型;突破深部矿物信息地球化学分析方法和物探技术;建立深部矿床的勘察评价方法和可视化模型,为深部矿勘探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使我国主要区域地下4000米变得“透明”。 新型可再生能源和智能电力系统。发展高效太阳能电池、新概念电池储能;突破塔式热电站系统技术、风电系统控制与变流技术、新能源并网耦合与分布式电网技术;建立吉瓦级风能和太阳能电站;形成水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互补的可再生能源系统;发展高效、安全、可靠的智能电力系统技术;实现分布式热电系统和智能电力系统规模化。 深层地热发电技术。地热能分为水热型和干热岩型,后者可开发热能可是前者的1000倍。要重点开发利用干热岩型地热能,突破深层地热能储量评估技术、先进钻井和中低温工质地热发电等关键技术,使深层地热在我国能源结构中占有重要位置。 新型核能系统。积极发展核电是我国能源战略的重要内容。随着以U235为燃料核电的规模发展,乏料处理和再利用成为重要课题。要从四方面为发展新型核能系统做好技术储备:自主发展安全高效的增殖反应堆;要前瞻部署加速器驱动次临界系统(ADS),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建设次临界实验堆;我国铀贫钍丰,应加快部署钍资源核能研究,掌握钍基熔盐堆关键技术与系统集成,自主建设钍反应堆原型;继续重视核聚变研究。 海洋实时观测研究网络。建设天基、定点与机动观测、深海工作站及新一代海洋考察船为一体的海洋观察研究体系;研发海洋基础数据库、海洋环境动力模型和综合信息处理系统;提高我国海洋资源开发、生态环境管理、航海安全和灾害预警能力,使海洋实时观测网络覆盖我国全部领海和专属经济区。 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干细胞研究是当今世界生命科学的热点领域,再生医学有望成为继药物、手术治疗之后的新治疗模式。要深化认知干细胞更新的分子机制,突破干细胞繁殖的技术瓶颈,突破干细胞定向分化、重编程、组织与器官移植免疫排斥、安全植入路径以及活体精确观测等关键科技问题。要加强研发,促进应用,形成特色和优势,造福人民。 重大慢性疾病早期诊断与系统干预。是防治慢性疾病有效、经济的方法,需在监测重大慢性病发生发展的分子标记物、近人动物模型、中国人群的基因多态性及代谢特征等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在基于中医药和营养科学的综合预防、个性化系统干预方法上取得进展,争取在重大慢性疾病的早期诊断、综合预防、个性系统干预等方面走在前面。 (3)影响国家与公共安全的战略性科技问题
空间感知网络。建立探测监视、分析识别和预警预报空间目标、空间环境的技术系统,形成大尺度、全天候、高分辨率的实时空间感知网络。 社会计算与平行管理系统。社会计算主要是利用开源信息对社会态势进行模拟分析与实验,实现对社会可能事件的定性定量评估与预警决策;平行管理是利用社会计算,仿真事件发生过程,预测发展趋势,支撑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和对重大政策时效的预评估,构建可广泛应用的社会计算与平行管理系统。 (4)可能出现革命性突破的基础科学问题 暗物质与暗能量的探索。最新研究表明,人类科学知识能够描述和解释的物质仅占宇宙的4%,而暗物质和暗能量则分别占宇宙的22%和74%。应自主或合作建设若干探测暗物质和暗能量的关键实验装置,使我国科学家在这一重要基本科学问题研究中能有所作为。 物质结构调控。人类可以对原子、分子和电子实现调控,进而按需设计和合成新材料、调节粒子间相互作用、产生奇异物态,这将可能是人类对物质世界认识与控制的一个新飞跃,需要加紧部署利用新一代光源、先进中子源及各类极端条件实验装置,使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居世界前位,为信息、能源革命提供新的科学基础。 人造生命与合成生物学。核心问题是阐明生命特征、解析生命本质、合成人造生命,进而认识复杂生命体系分化演化规律;实现细胞编程与重编程的人工调控,创新生物技术。要前瞻部署,使我国在这一基本科学问题研究能有所突破。 光合作用。是利用太阳能把二氧化碳和水、氮等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并放出氧气的过程。需要进一步阐明其高效吸收、能量传输转化的分子、量子机制,碳、氮等元素代谢网络及调控因子等,努力在基础研究、物种筛选改良、仿生技术和工程化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5)发展迅速的若干综合交叉前沿方向 纳米科技。我国已与国际同步,下一步研究重点是,在物质与生物科学领域,探索纳米尺度新现象与新效应,开拓新应用,如以原子分子自组装为起点的纳米结构设计和制备,促进纳米技术在信息、能源、制造、健康和环境等领域的应用等,保持竞争优势,支持产业发展。 空间科学及科学卫星。以航天器为工作平台,研究日地间、行星间和整个宇宙空间的天文、物理、化学及生命等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的交叉科学,能引领带动空间技术发展,是重要战略高科技领域。应以空间科学目标为牵引,加快发展空间科学卫星系列,为建设空间强国提供新的知识泉源和科技支撑。 数学及复杂系统研究。基本任务是寻找复杂系统的简洁规律,对象包括自然界、社会、工程、脑与认知等复杂系统,涉及数学、自然科学、技术工程学、经济、社会人文科学及其交叉领域。要力争在复杂性的本质认识和分析逻辑体系方面,取得突破,为分析处理复杂系统提供新的科学方法。 四、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走中国特色科技创新道路 胡锦涛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当前,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已取得重要进展,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但应当清醒地看到,我国科技工作总体上仍以跟踪模仿为主,自主创造的关键核心技术还比较少,自主创新的跨国企业和全球品牌很少。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任务紧迫、责任重大。 纵观一些国家创新发展史,一般都经历从模仿到自主创新的转变,但这种转变不是自然发生的。那些成功实现转变的国家,都是从本国国情出发,主动探索转变的途径和方式。政府往往发挥主导作用:调整发展战略,完善法律制度,构建公平诚信、鼓励创新的市场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优先改革发展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凝聚创新创业人才;加大创新投入,前瞻部署科技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引导扶持企业创新;改革体制机制,构建国家创新体系;促进国际交流合作;促进知识、人才、技术的流动和转化,提升创新动力与活力。 我国正面临从跟踪模仿为主向自主创新的战略转变,国情、发展阶段和制度文化不同,应当借鉴但决不能简单照搬他国科技发展的体制与模式,既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更要从我国实际和现代化建设的需求出发,走一条符合规律、符合国情和时代特点的创新道路。 1、坚持开放,有效利用全球创新资源 我国的发展、我国科技的进步得益于开放。面向未来,要拓展全球视野和战略眼光,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对待人类创造的一切知识和技术,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坚持自主合作共赢,有效利用全球创新资源,提升自主创新的重要起点和水平,防止把自主创新异化为自我封闭,搞大而全小而全。 要前瞻部署基础前沿研究,提升我国科技的原创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大幅降低对外技术依赖度,培育具有强大创新能力和国际品牌的跨国企业,在全球竞争合作中赢得优势和主动权。 2、坚持以人为本,凝聚造就创新创业人才 将沉重的人口压力转化为取之不尽、富有创新活力的人力资源,是提升国家创造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世界上最为广阔多样的创新创业机会,要不断完善引进海外人才的政策举措,以公平、多样的发展机会和事业吸引、凝聚海外人才与智力。在创新实践中培养造就宏大的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人才队伍。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人才,用共同的发展理念凝聚人才,用创新的事业培养造就人才,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评价人才,用公平合理的待遇激励人才。 要营造诚信和谐的学术环境和鼓励创新创业的文化环境,形成“让科技工作者更加自由地讨论、更加专心地研究、更加自主地探索、更加自觉地合作”的环境和氛围。尤其要关注青年人才培养,给予他们更大的关爱、支持和创新发展的空间,使他们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创造形成只要努力,人人可以成才,人人可以成就事业,创新人才辈出的局面。 要加快教育改革与发展。革除应试教育弊端,创新教育,将能力培养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涵贯穿于各级各类教育的全过程;尊重学校办学自主权,尊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更新教育思想与方法,按照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改革课程设置、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废止灌输式教育,转变为启发受教育者主动探索实践、思考学习的教育方式;改革教育评价,促进教育适应社会需求,提高质量,优化结构,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3、深化改革,解放创新活力,提升国家创新能力 改革一切束缚科技生产力发展和公平竞争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加大鼓励创新的税收、政府采购、金融、知识产权等政策的实施力度,引导支持企业投入研发,发挥技术创新主体作用,促进产学研结合和知识、人才、技术的流动与转化;完善产业技术创新政策,着力扶持重点产业、中小企业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快建设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发挥国家科研机构的骨干和引领作用,发挥大学的基础和生力军作用;引导和支持国家科研机构从国家发展战略出发,着力开展定向基础研究、战略高技术创新与系统集成、重大公益性研究,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引导和支持大学做好培养人才这一中心工作的同时,积极开展基础前沿研究和社会服务;实现各创新单元功能互补、联合互动、形成合力,提升国家整体创新能力;加大科技投入,逐步将R&D投入提高到占GDP的2.5%以上;中央政府的投入重点应是基础前沿研究、事关国家全局的战略科技领域和事关民生的公益性科技领域;地方政府科技投入应引导集聚创新要素,增强区域创新能力,提供公共服务,扶持中小企业,保护生态环境。 4、坚持统筹协调,以管理创新促进科技创新 建立科学高效的科技宏观管理系统,明晰和调整各功能主体的职能定位。政府工作重点要集中到制定战略规划、优化政策供给、建设制度环境上,成为战略谋划和政策供给的主体。国家科研机构、研究型大学、部门行业与地方研究机构和企业是自主创新组织实施的主体。 加快建立完善分类管理的制度体系,对基础研究、战略高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研究、技术服务与转化应用等采取不同的目标管理、资源配置、绩效评价和政策导向;进一步改革科技评价奖励。强化原创导向,引导和鼓励原始科学创新,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攀登世界科学高峰,占领世界产业技术的制高点;基础前沿研究应接受同行和历史鉴验,应用研究和技术创新应接受市场和应用的鉴验;强化需求导向,引导和鼓励科技创新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根本改变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两张皮现象,使得创新成果更好、更多、更快地得到转化与应用。 5、完善法律体系,为创新提供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围绕实施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等战略,我国科技立法全面推进,已颁布了科技进步法、专利法、商标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我们仅用30多年时间走过了发达国家百余年历程,基本实现了科技创新有法可依;同时,还应看到,有关科技创新的立法和法律实施工作尚需进一步完善与加强。 例如,要依法规范保障对科技创新的投入,确立科技投入占国家公共财政和GDP的比例,鼓励企业和社会多渠道对科技创新的投入;依法明确和保障各类创新主体的职责和权益,促进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促进成果转移转化,形成产学研紧密结合、分工协作的高效体制;重视科技进步对立法提出的新要求,诸如信息安全、网络安全、转基因食品、人类基因保护、干细胞研究与应用、生物制品安全等,完善相关法律,保护公民和法人权益、促进科研和新兴产业健康发展;要依法打破信息、知识、创新公共资源的分隔和垄断,提高公平共享程度等。 |
节能监测平台助推浙江大学“低碳”运行
2010-04-29 www.zju.edu.cn
一个高智能搭建、可在web上友好显示的“校园建筑能耗监测平台”日前在浙江大学正式浮出水面。这是浙大承担的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教育部“节约型校园建筑节能监管体系示范项目”中的一项核心成果。4月28日,该示范项目建设接受并通过了住建部、教育部组织的国家总验收。此前,项目接受并通过了分阶段各项验收。 为促进高等学校节约型校园建设,2008年12月,国家住建部、教育部遴选浙江大学、同济大学等12所高校启动实施了高等学校节约型校园建筑节能监管体系示范建设。浙大作为示范建设高校之一,获得了财政部项目建设补助资金400万元, 2008年和2009年浙江省建筑节能专项资金补助68万元,本校配套资金600万元,总计投入建设资金1068万元。 平台采用了先进的水电汽一体化采集技术,能够对浙大全校具有广泛代表性的50幢重点建筑和全校蒸汽系统、中央空调系统、校园供电系统等重点用能系统的能耗,以及紫金港、玉泉、西溪三个校区近八成的水耗,进行在线采集、实时监测、动态统计分析和一键导航查询。依托强大的平台数据库,可以即时以及按日月季年等获得校园建筑面积大于1000平方米或年用量10万kWh以上建筑物的各项能耗统计信息,并可深度“挖掘”监测对象能耗异常的原因,用于实施能源审计,指导用能管理和节能改造与规划。平台还具有“用能超标”报警提醒、审计报表自动生成等实用功能。借助平台生成的监测结果,浙大实现了全校各项能耗数据按季度及时公示。 在建设试运行阶段,平台选取紫金港校区生命科学院大楼和紫金港校区蒸汽供应系统进行了能源审计试点。2009年,生科院大楼在新增设备用能70KW的情况下,没有多花一分钱就比上一年节约用电28万度,节电率逾8%。就全校而言,2009年,浙大水电蒸汽费总支出比财务预算额降低了11.5个百分点,节约水电蒸汽费预算开支1035万元。在能耗监测平台的拉动下,浙江大学的节能减排工作在“十一五”前四年成效显著。四年中,浙大生均用水总量降低45%,共计节约水费2000多万元;生均用汽量降低约25%,平均每年节约蒸汽费176万元;生均教学用电量、生均生活用电量和单位万元科研用电量,则分别下降了3.42%、2.7%和19.25%。 浙江大学后勤管理部门负责人陈伟说,下一阶段,能耗监测平台将进一步扩展到100幢建筑上线监测,监测建筑总面积从现有的80万方提升到140万方以上,形成具备完整的不同建筑年代、建筑功能、建筑结构、用能形式的校园建筑样本群,为管理和研究提供基础。我们期望监测平台能推动浙大校园“低碳”运行。我们的目标是,以2009年用能量、用水量为基数,今后浙大年度节能减排量将达到每年节能4600吨标准煤,每年节水37万吨,每年减少碳排放1.1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52.9吨、减少氮化物排放44吨、减少烟尘排放57吨。 项目验收专家组由来自同济大学、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北京市建筑工程研究院、浙江省能源研究所等单位的七位专家组成。通过听取汇报、资料审查、现场考察、观看演示、功能测试和质询,专家组一致同意浙大项目通过验收。 |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讲席教授”和“特聘教授”启事
2010-04-20 www.zju.edu.cn
根据浙江大学总体发展目标,为了切实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营造良好的学科发展环境,推动文史哲学科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经学院研究决定,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人文学院“讲席教授”、“特聘教授”,竭诚欢迎海内外精英加盟人文学院,共创人文学科发展大业。
一、设岗学科 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哲学。 二、“讲席教授”岗位候选人基本条件和岗位职责 1、基本条件: “讲席教授”人选面向校外,候选人须同时符合如下基本条件: (1)科学道德高尚,学术作风严谨,学术造诣高深,在文史哲各一级学科领域具有很高的美誉度,对学科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2)“长江学者”计划入选者以及相当水平的文史哲学者;或是在公共文化领域具有很大影响力,有重要著作、观点、活动得到海内外高度认可的著名学者;或为国际高水平大学的正教授; (3)年龄要求,以2010年6月30日为截止时间,一般不超过55周岁; (4)国内学者要求全职在浙江大学工作,海外学者需保证聘期内每年实际在浙江大学工作9个月及以上。 2、岗位职责: 讲授本学科核心课程,指导博士生、硕士生;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国际人文学科前沿,积极争取并主持国家层面的重大或重点科研项目,在本学科领域开展原创性理论问题研究或重大现实问题研究,力争取得重大标志性成果,推动本学科在国内外产生重大影响。 三、“特聘教授”岗位候选人基本条件和岗位职责 1、 基本条件: “特聘教授”人选面向校内外招聘,候选人必须同时具备如下条件: (1)具有博士学位, 科学道德高尚,学术作风严谨,学术造诣高深,在海内外本学科领域具有影响力,取得公认的重要成就; (2)国内应聘者应是在学科建设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知名学者(国家重点学科主要学术骨干、国家教育部基地的主要学术骨干,等等);海外应聘者一般应担任高水平大学助理教授及以上职位或其他相应职位; (3)年龄要求:以2010年6月30日为截止时间,原则上不超过55周岁; (4)国内学者要求全职在浙江大学工作,海外学者需保证聘期内每年实际在浙江大学工作9个月及以上。 2、岗位职责: 讲授本学科核心课程,指导博士生、硕士生;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国际人文学科前沿,积极争取并主持国家或省部层面的重大或重点科研项目,在本学科领域积极开展相关学术活动,力争取得重要的代表性成果,推动本学科在国内外产生重要学术影响。 四、聘期、工作和生活待遇: 引进的“讲席教授”或“特聘教授”,5年为一个聘期。符合条件者可以续聘,但一般不超过两届。“讲席教授”和“特聘教授”的工作和生活待遇可以协商确定。 五、材料提供: 申报者请提供如下材料: ①详细个人简历(自大学开始至申请时间不间断的学习、工作简历,发表的论文、著作、负责的科研项目等清单); ②学历、学位证书及现任职证明; ③5篇重要代表性论文的全文; ④500字左右的个人简介,着重介绍取得的主要学术成就; ⑤工作思路和工作目标。 六、申报时间要求 “讲席教授”和“特聘教授”申报材料请在2010年 6 月 30 日前寄达。
欢迎垂询!
联系人:夏全荣 王海英 联系电话:0086-571-88273092、88273093 传 真:0086-571-88273103 E-mail: rwxyrsk@zju.edu.cn 地 址:浙江杭州市天目山路148号浙江大学西溪校区人文学院人事科,邮编:310028。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 2010年 4 月20日 |
浙江大学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长江学者”和“求是特聘教授”启事
2010-3-23 www.zju.edu.cn
浙江大学是一所具有悠久历史的全国重点大学,经过一百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学校已成为一所基础坚实、实力雄厚,特色鲜明,居于国内一流水平,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的研究型、综合型大学。
根据浙江大学人才强校战略,为加快推进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计划,努力建设一支适应世界一流大学要求的师资队伍,现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长江学者讲座教授”和“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竭诚欢迎海内外精英加盟浙大,共创辉煌。
一、设岗学科 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等学科门类。
二、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候选人基本条件和岗位职责
1、基本条件:
(1)具有博士学位, 科学道德高尚,学术造诣高深,在海内外本学科领域具有重大影响,取得公认的重要成就; (2)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工作,海外应聘者一般应担任高水平大学助理教授及以上职位或其他相应职位,国内应聘者应担任教授或相应职位; (3)具有发展潜力,对本学科建设具有创新性构想和战略性思维,具有带领本学科在其前沿领域赶超或保持国际先进水平的能力; (4)具有较强的团队精神和相应的组织、管理能力,善于培养青年人才,注重学术梯队建设; (5)年龄要求,以2010年1月1日为截止时间,原则上自然科学类人选不超过45周岁,人文社会科学类人选不超过50周岁,对于直接从海外应聘的高层次人才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放宽; (6)工作时间要求,保证聘期内每年实际在浙江大学工作9个月及以上。 2、岗位职责: 讲授本学科核心课程,指导博士生、硕士生;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国际科学与技术前沿,积极争取并主持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研究,在本学科领域开展原创性、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和关键领域攻关,力争取得重大标志性成果,带领本学科在前沿领域赶超国际先进水平,积极组建一支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创新团队等。 三、长江学者讲座教授候选人基本条件和岗位职责 1、基本条件: (1)科学道德高尚,学风严谨,学术造诣高深,在国际上本学科领域具有重大影响,取得国际公认的重大成就; (2)在海外教学科研第一线工作,一般应担任高水平大学副教授及以上职位或其他相应职位; (3)年龄要求,以2010年1月1日为截止时间,自然科学类人选一般不超过55周岁,人文社会科学类人选一般不超过60周岁; (4)工作时间要求,保证聘期内每年实际在浙江大学工作2个月及以上。 2、岗位职责: 开设本学科前沿领域的课程或讲座,指导或协助指导博士生、硕士生;对本学科的发展方向和研究重点提供重要咨询建议,促进本学科跟踪国际学术前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国际科学与技术前沿,积极组建或参与组建一支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创新团队等。 四、求是特聘教授候选人基本条件和岗位职责
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候选人基本条件、岗位职责与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基本相同,其中年龄条件为55岁以下,并要求全职在浙江大学工作。
五、工作和生活待遇: 1、引进的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或求是特聘教授,聘期内由学校提供科研启动经费:实验理科、工科、农科、医科等每人资助200万元,非实验理科、经管、人文社科每人资助50万元,可根据需要配备工作助手或秘书,由所在学院(系)提供办公用房和实验用房。 2、引进的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或求是特聘教授,在聘期内,除享受学校按国家、省市有关规定提供的工资、保险、福利待遇外,前三年由我校另提供每年10万元的启动津贴,一次性安家费3万(国内)-4万(海外);同时,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由教育部提供每年10万元奖金,求是特聘教授由我校提供每年10万元岗位津贴。 3、引进的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或求是特聘教授,如符合浙江大学高层次引进人才预留专用房分配条件者,可以申购学校高层次引进人才预留专用房1套;或选择享受住房货币化安置费60万元,分10年发放。办理家属随迁手续,协助安排配偶合适工作岗位,协助解决子女就学。 4 、长江学者讲座教授,聘期内根据实际工作时间由教育部提供每月1.5万元奖金,另由我校提供每月1.5万元工作津贴和30万元左右的科研配套经费。由所在学院(系)为其安排合作教授,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 六、材料提供: 1、申报者提供如下材料: ①详细个人简历(自大学开始至申请时间不间断的学习、工作简历,发表的论文、著作、专利、负责的科研项目等清单); ②学历、学位证书及现任职证明; ③5篇重要代表性论文的全文; ④500字左右的个人简介,着重介绍取得的主要学术成就; ⑤工作思路和工作目标; ⑥三封同行专家推荐信,推荐专家应是本领域的知名专家。 2、由浙江大学各学院(系)初选通过后再按有关要求填写相应推荐表和提供其他材料。 七、申报时间要求 欢迎垂询!
联系人:刘红、何银根 联系电话:0086-571-88981390、88981345 传 真:0086-571-88981976 E-mail: tr@zju.edu.cn 地 址:浙江杭州市余杭塘路388号浙江大学人事处,邮编:310058。
浙 江 大 学 2010年3月23日 |
浙江大学博士后岗位诚聘海外博士
2010-3-18 www.zju.edu.cn
浙江大学是一所具有悠久历史的全国重点大学,成立于1897年,为中国人自己创办最早的高等学府之一。经过一百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学校已成为一所基础坚实、实力雄厚,特色鲜明,居于国内一流水平,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的研究型、综合型大学,是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的若干所重点大学之一。目前拥有4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科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等十一大门类。 为全面提升学校的学术竞争力和国际化水平,实现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的目标,2010年起学校推出择优资助海外博士后研究人员计划,公开招聘海外博士来校做博士后,浙江大学热忱欢迎优秀人才来校施展才华,再创浙江大学光辉灿烂的明天! 通讯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塘路388号,浙江大学人事处博士后工作办公室(邮编:310058) 电话:+86-571-88981453 传真:+86-571-88981976 E-mail:bohouban@zju.edu.cn
招聘名额 30名。 任职要求 1.获得国外知名大学博士学位; 2.年龄在35周岁以下的出国留学人员或年龄在40周岁以下的外籍人员; 3.身体健康,全职来校工作。 待遇 年薪10万(含工资、税金、医疗保险、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按月发放,资助期限为2年。 应聘者请提供个人详细简历、学历学位证明、两位本领域专家的推荐信(至少一位国外教授的推荐信)、表明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的成果清单和代表性论著等材料,可通过E-mail发给相应学院(系)人事科联系人。 |